研究表明,近年來,我國中小學生存在心理問題的比例在逐漸增多。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已成為當今中小學教育面臨的重要問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迫切需要,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開展好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外,學科教學也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資源和渠道。
搞好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和諧健康發展是每一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學科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中心環節,不僅擔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功能,同樣承擔著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養的重任。教育部2012年修訂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要求:“學校應將心理健康教育始終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全體教師都應自覺地在各學科教學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將適合學生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有機滲透到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彼?,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成為新常態。
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師在學科教學過程中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學生一定的知識、技能、發展他們智力和創造力的同時,維護和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學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種積極措施。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藝術,它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將傳授知識、能力培養、道德教育、心理健康等和諧地統一起來,讓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科教學中“軟著陸”,達到感染熏陶、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效果。
一、在教學目標中要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各學科教材中蘊含著十分豐富的可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素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科教學目標體系中的應有之義。教師在備課時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教學目標。教師具有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在備課中把握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才能在教學中較好地把這些因素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
在備課時,不僅要備教材,備教學方法,還要考慮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問題,要圍繞學生的心理特點來備。把學科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組成一個協調統一的整體,相互滲透、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對學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既能提高教學效果,又能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教師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尋找的切入點和結合點,努力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滲透其中。如語文教材內容豐富,有幫助學生排遣嫉妒情緒、培養學生合作精神的內容,也有教育學生勇敢面對困難,培養學生堅強意志的內容。教師在備課中把握住了這些內容的人文性質,才能較好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困擾、調整心理狀態,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再如,科學教材中,科學家在科學活動中體現出的創新思維品質、邏輯思維品質、不屈不撓的意志品質等,都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教材,教師應當充分地挖掘和利用。
二、在課堂教學中要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環節。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是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健康的課堂學習氛圍,能給學生創造愿意學習、樂于學習、勤于學習的環境,能幫助學生愉快地適應學習環境,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因此,在創設課堂環境和課堂管理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心理學和教育學的有關原理和知識,優化教學情境,使學生能在愉快、有安全感的課堂氣氛中學習。
教師與學生之間要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成為學生的朋友,關心、理解、尊重學生,形成師生互動、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身心舒暢地投入學習。教師要注意傾聽學生的心聲,尊重他們,循循善誘,滿足學生自尊和愛的歸屬心理需要。教師還要善于把握和積極創設能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機會,如提問問題要因人而異,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鼓勵學生大膽參與學習,積極發言交流,為他們創造各種成功的機會,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同時,要合理運用鼓勵性評價,要改變以往那種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學生的做法,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情感。這樣,既能滿足學生的成就感,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增進他們的心理健康。
三、在作業布置和批改中要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作業布置方面要充分考慮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布置作業的難度要適中,避免學生的畏懼心理;作業的數量要適度,避免學生的厭煩心理;作業的形式要靈活多樣,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以語文教學中的習作教學為例,作文是學生傾訴心聲的很好途徑。孩子心靈的成長需要宣泄,為了能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們“一吐為快”,把自己的心事傾訴出來。因而,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便于學生表達內心情感的作文題目,例如《老師,我想對您說》、《媽媽,您聽我說》、《今天我真高興》、《給xx的一封信》等,鼓勵學生在作文中講真話,表真情。言為心聲,通過閱讀學生的作文,有利于教師及時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適時進行疏導和教育。還可以鼓勵學生在日記中隨時記錄下自己的真情實感,在受到不良情緒影響和干擾時,及時地在日記中“發泄”出來,從而擺脫消極的心理體驗。
作業批改是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和指導,也是和學生交流的好機會。作業批語是溝通師生心靈的良好平臺,教師要借助批改作業寫評語的環節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寫作業評語時要敞開心扉,以情感人,要以己心去發現他心,批語一定要有鼓勵性,通過批語啟迪學生的思想,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師要通過作業及時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適時進行疏導和教育。
四、在課外輔導中要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課外輔導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也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在課外輔導中,教師要將愛灑向每一位學生,要善于觀察學生的心理狀態,發現不正常的表現及時進行個別輔導,以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障礙,積極面對學習和生活。如果是因為心理問題引起的學習或其他問題,對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出現的失誤和波折,教師都要給予充分的理解和鼓勵,以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障礙,積極面對學習和生活,要堅決杜絕諷刺、挖苦。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心理問題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幫助學生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因個體差異,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學生遇到學習困難時,就會產生心理認知障礙,苦惱,急躁,對學習喪失信心、情緒低落等,進而會產生厭學情緒。再如,有的學生膽小,上課不敢發言,有的學生不善交往,合作學習中參與熱情不高,極不利于個體自身發展。這都是教師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對待這些情況,教師要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伸出關愛之手,及時給予恰當的引導和幫助,幫助學生化解所遇到的困難,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提供援助時應注意方式方法,要采取及時鼓勵和個別輔導相結合的方式,不要挫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五、在學科活動中要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學中,教師會經常組織開展一些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動,這會給學生提供心理體驗的機會,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平臺,是促使學生之間進行心理溝通,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徑。
新課程實施以來,教學方式越來越形式多樣,課堂更加開放,老師們在教學中經常會組織實踐性學習和一些具有學科特點的活動,這些為學生之間進行心理溝通和心理體驗提供了機會。教師要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現象,策化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活動,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動中。如適時開展朗誦、演講 、辯論、社會調查等活動,并把競爭機制引入活動。通過活動,可以凸現學生的自我意識,誘發他們的心理潛能,培養心理素質,讓學生在體驗中得到鍛煉,提高他們交往的能力和興趣,增強競爭意識、合作意識,培養他們的自尊心、上進心和耐挫力。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整體教學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成為新常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還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在學科教學中主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以達到隨課潛入“心”,育人細無聲的效果。